(资料图)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要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传统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先祖、慎重忆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变化,重庆南岸区灵安陵园所提供的节地生态葬服务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人们慢慢接受。
所谓节地生态安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海葬、树葬、花坛(草坪)葬等方式进行撒散、深埋,达到不作任何标记、不留坟头、不占地或少占地处理骨灰的安葬方法。
据了解,自90年代起,灵安陵园就考虑到了陵园的建设既要考虑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丧葬需求,同时也前瞻性地看到了环境保护和与自然景观相契合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多形态节地生态葬式的规划、建设。经过多年发展,灵安陵园节地葬占比已达33.8%以上,处于行业前位。
据灵安陵园总经理吴化江介绍,一方面,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灵安陵园依山就势,创造性地开发出“立体”墓区;另一方面,灵安陵园还将壁墓、树葬、花坛葬与景观打造相结合,与边角余位的有效利用开发相结合。全园共计建成树葬、花坛葬、上下位等多形式节地生态葬2600余个,占总墓位数约10%,价格在2000-6000元不等,极大地丰富了园区的产品结构。
此外,灵安陵园还开辟了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安葬区——爱心园,并在2009年获得了市民政局殡葬管理中心授予的“公益园区”的称号,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级民众的殡葬需求,让普通百姓“葬得下”。
据悉,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26个区县54个公墓,开辟生态节地葬式墓区89个(包含壁葬、室内葬、塔葬、树葬2、花葬、草坪葬、生态葬、家庭成员合葬等墓型),总占地面积95279.45㎡,规划安葬297348位,已安葬57526位。
吴化江表示,未来的灵安陵园将会顺应殡葬改革要求和发展,坚决打破传统,丰富老墓园建筑和产品形态;改造壁墓区,增加文化元素和属性减少民众丧葬支出,解决中低收入民众需求;集约使用土地,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树葬、花葬和深埋葬,尝试江葬、湖葬等生态葬式;大力弘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厚植园区的孝道文化和佛家文化,将陵园建成有文化韵味的公园。(文/阳鑫 马厚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