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的背后,也反映了个体内心的防御机制,它也是一个人对于外界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你是一个对感情专一的人,非常向往天长地久的情感,内心存在“我要是爱一个人,会一直陪伴他到老”的想法。
然而在生活中,你看到你的朋友朝三暮四,对于感情非常花心,经常隔三差五的换伴侣。发现以后你会特别厌恶,不想跟他在一起,一看到他就觉得心烦,看不惯他的做法。此时你的内心就有了变化。
这时候你的“看不惯”,就成了你内心防御的表现。瞧,如果是我的话,我才不会像他那样呢。绝不会是这样的人,我一定会对感情坚持到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想法或许没错,但是它真的是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吗?也不一定。
要知道,人的心理会有“压抑”的过程,一个人越是看不惯某些东西,并不是说他意志就很坚定不做这事,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其实内心是想做的,但是碍于各种因素做不到,于是就有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合理化心理。
常见的是贪污受贿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身居高位,位高权重的情况下还会贪污?很大程度上也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欲望有关。看着别人赚了钱,心里面不高兴,看不惯的背后也觉得“心痒痒”,凭什么对方能贪这么多钱,而我的话还只能每个月拿几千块钱的收入?
心理失衡,渐渐地受嫉妒、羡慕等情绪困扰,慢慢地就沉沦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样子的过程。打从心底,他就很向往这样的日子,只是碍于现实条件没法实现。
说到这,这里面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讨论,既然你看不惯,本身也不想做,反过来你不去做这个行为,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走就好了,为什么还会活得不顺,感觉窝囊?此时又涉及到了意志、心理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历经困难与挫折之后才能达到想要的成就。这个过程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以及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决心。人的心理它具有一定弹性,有伸缩和恢复功能,但也有可能一蹶不振,受到创伤等事件影响以后就此跌入深渊。
有的人会存在极端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对于周围事物抱持非黑即白、愤世嫉俗的看法。遇到不公的事件,就会一根筋地想要报复,或者通过特殊的手段来挽回局面,而不是想有没有其它道路可以去走。
条条道路通罗马,对他来讲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 也无法意识到生活可以灵活面对。
比如一个人被公司裁员,干得好好的没什么过错,可是由于疫情、环境等因素公司无法生存,要倒闭了,只好让他卷铺盖走人。心理功能稳定的,这时候会马上准备简历,不去想这件事了,会尽快找到下家,赶快解决自己的工作问题,不在老东家这里折腾上班的事。
但是有的人就不行,遇到被公司辞退了,会恼羞成怒,也会报复,会把所有精力投入维权的事情上面,即使拼个鱼死网破,也毫不在乎,为的就是争这口气。
这么做不是说不对,也很合理,裁员维权也是你可以做的事。但是与此同时,是不是也得为自己多考虑一下呢?本来公司就要破产倒闭了,你再去折腾辞职的事,不去新的公司上班,继续耗着对自己又有什么用?
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边找新东家、一边维权。先忙自己工作的事,找到以后稳定下来,看有没有机会与此同时去处理原单位的裁员赔偿等事情,既不耽误维权,也不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这种做法才是合理的。
看不惯公司裁员,怎么办?有些事情无法凭借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面对,尽可能地在当下用合理的方式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对待看不惯的事情,我们没必要非得走极端思维。保留充足精力,去接纳自己,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这也能避免我们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让自己活得更好。